炒股加杠杆平台-不仅经济结构需要高质量,产品与服务更需要高质量

永華证券有限公司是一家为用户提供港股、沪深股、环球期货及杠杆式投资等交易服务的证券公司

并为客户提供股票配资个人化多种投资方案,助客户实现财富目标

你的位置:炒股加杠杆平台 > 炒股加杠杆平台 > 不仅经济结构需要高质量,产品与服务更需要高质量
不仅经济结构需要高质量,产品与服务更需要高质量
发布日期:2024-04-02 10:39    点击次数:79

  研究员杜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乃至提升中国经济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关键在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一、公共产品应成为“高质量”表率,引领全社会树立“高质量观”

  政府经济在采购上不能一味以低价中标为标准,而应该将质量作为第一标准;同时要改变低质量的消费观。

  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树立以高质量为核心的“新质量观”是启动这个系统工程的第一步,各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应率先提升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引领全社会树立“新质量观”。

  中国完全具备高质量的文化传承、制造能力和产业基础。公元前二世纪修建的“秦直道”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道路,2000多年后某些路段仍可使用;2018年,我国60%的高速公路在使用10—12年后就需要进行大、中修。对于国民、企业而言,质量不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低质量”的逆向示范。

  实现高质量发展,公共产品应先行。从公路到桥梁,从车站到机场,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国民福祉,也是引领全社会树立“新质量观”的有力抓手。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不应以“低价者得”为主要导向,而应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评判标准体系,让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服务获得正向反馈,在全社会形成正向示范。

  在公共产品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改变“低价低质”的消费惯性和习惯,通过财税补贴、产业政策、舆论宣传等方式,逐步提升国民消费中高质量产品的比重,倡导高质量的消费文化,通过高质量的国民消费倒逼企业产出高质量产品,形成消费端和供给端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二、产业链龙头应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塑造者,必须摆脱对“低质低成本优势”的路径依赖

  中国企业尤其是产业链龙头企业,要彻底改变通过压低供应链价格实现低成本的模式,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推动供应链产业链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央《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现代产业体系错综复杂,产品质量不仅依赖于出产最终制成品的企业,也高度依赖于供应链。如苹果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正是依赖高质量的供应链体系,才得以产出堪称工业艺术品的高质量产品。苹果公司不但为供应商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还为代工厂采购高端设备,帮助推动技术、工艺研发,保证供应商的合理利润,苹果携手产业链打造了持续升级、强强联合的生态。

  反观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甚至少数被视为中国制造旗帜的产业链龙头,通过压低零部件报价、不断更换供应链企业,打造出所谓“低成本优势”,甚至形成了路径依赖。从企业个体层面讲这是“竭泽而渔”;从行业生态层面讲,这是行业中不断扩散的“癌症”。在盈亏线上挣扎的供应商不可能产出高质量的零部件,更不可能投入研发推动升级,这样的产业链供应链土壤自然无法产出高质量产品。

  未来,中国的产业链龙头必须秉持长期主义,将自身定位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高质量生态的塑造者,携手供应链、产业链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一条已经被证明有效的路径,也是行业领军企业的新使命。

  三、“中国制造”应以高质量提升品牌竞争力,切勿重蹈价格战覆辙

  参与全球竞争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品牌竞争是产品竞争的高级阶段,提升“中国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竞争力,必须以高质量产品服务为基础,“价格战”只会让中国品牌陷入低价低质的死胡同。

  “中国制造”成长发展和“走出去”的过程,大都经历过以“价格战”拓展市场的阶段,低价竞争是当时客观条件下的阶段性选择,且有一定合理性,但对“中国制造”品牌形象的伤害却延续至今。

  2000年左右,大批中国摩托车企业进入越南市场,依靠极低的价格一度完胜日本品牌,获得高达80%的市占率,但低价格也透支了中国摩托车的质量,最终失去了市场。如今领先越南白电市场的海尔,仍在使用收购自日本三洋的AQUA品牌,可以说是中国摩托车在品牌竞争中溃败的后遗症。

  近20年来,中国企业通过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制造实力大幅提升,品牌竞争力也逐渐增强,近年来“国潮”风起就是最好的证明。但随着宏观经济和外部环境的恶化,一些企业又重回低质低价的老路,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对自身乃至“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低质量的产品不仅对品牌造成伤害,也会让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红海”,最后往往只能重回价格竞争的老路,因此企业从定位和路径上要坚持以高质量为核心竞争力。

  低质低价的竞争下,很难出现真正有品牌价值的企业,低质低价是对品牌建设的危害,无法实现企业向高质量发展,无法实现实体经济向品牌经济高质量升级。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中国制造”应锚定全球领先品牌,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打造“高质量——强品牌”的闭环,通过提升品牌价值占据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生态位,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解决内外需求不足,高质量既能破“卷”亦能破“局”

  低质量必然产生低价,低价必然产生低收入,低收入必然产生低待遇,低待遇必然产生低消费,这已经产生了恶性闭环。

  对于企业和行业而言,高质量意味着摆脱过去既有的经营模式,向上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是破“卷”的关键。对中国经济而言,高质量是助力解决需求不足这一长期顽疾,摆脱当前困局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企业之所以陷入“内卷”,根本原因在于过往依靠低价生产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已经被挖掘到极致,旧模式下加大投入产生的边际收益持续递减,国民收入依附于企业的财富创造,自然也很难持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长期受总需求不足困扰,内需不足只是外在表现,内在原因之一是中国企业在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上供给的缺失。

  中国有着4亿中等收入群体,无论是苹果,德国的BBA豪华轿车,或是从服饰到珠宝手表这类奢侈品牌,中国市场在其总营收中长期占有20%-30%份额,即使在消费不振的2023年,这些高质量的产品在中国仍有一定增长。中国企业唯有聚焦中高端消费市场,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才能从低水平的“卷”中跳脱出来,获取向上的成长空间。相应地,国民才能从中国企业的成长中分享更多的价值,宏观经济才有可能破解内需长期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高质量产品亦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破局”的关键,这是一个更大也更难的题,需要一整套的系统工程实现,亦涉及到核心技术、标准乃至文化适应性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制造”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设备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体也走在了正确轨道上。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高质量的经济结构,既互为表里也互相促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是高质量经济结构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起步。



相关资讯